宜昌鄉村旅遊的發展模式探析
經濟研究
作者:江豔剛
【摘要】宜昌市鄉村旅遊起步較早,發展較緩,本文通過對宜昌鄉村旅遊的發展現狀及其社會經濟意義,淺析宜昌鄉村旅遊發展模式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認為加強製度管理、法律法規建設,規範經營管理,製定整體規劃,樹立科學發展觀,完善基礎設施,提高思想認識,打造鄉村旅遊品牌是解決這些問題的基本對策。從而不斷推動鄉村旅遊的科學發展。
【關鍵詞】鄉村,旅遊,發展模式
鄉村旅遊又被稱為農業旅遊、觀光旅遊、綠色旅遊、田園旅遊、生態旅遊等。宜昌的鄉村旅遊始於20世紀90年代,是在旅遊扶貧的政策下應運而生的旅遊新形式。宜昌市鄉村旅遊以“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幹農家活、享受農家樂趣”為旅遊目的的主要旅遊方式。宜昌地區多山地,有著天然的地理條件,適合鄉村旅遊的開展,各縣市區紛紛推出自己的鄉村特色景點及路線,隨著旅遊業的迅速擴展,宜昌鄉村旅遊更是得到了蓬勃發展的機遇。鄉村旅遊的發展,不僅推動一個地方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而且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找到了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子。
一、宜昌鄉村旅遊的發展模式及分析
我國鄉村旅遊發展模式多種多樣,結合宜昌所轄地區各自不同的特點找準發展模式,助推該地的鄉村旅遊更好發展,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當地政府參與領導型發展模式。
對於地處偏遠地區、經濟落後、交通不便,但村落整體景觀特色鮮明,文化底蘊深厚的村落。由於目前村民的文化素質低、旅遊意識薄弱,並且無論是前期旅遊宣傳、基礎設施建設與完善、還是旅遊投入資金的籌集,以及在鄉村旅遊發展走上正軌後的發展與管理等方麵,政府都將起到主導作用,宜采取政府主導型模式。比如長陽縣、五峰縣,適合小規模逐步開發,客源定位為城市居民市場。政府要引導和教育村民保護和傳承最有價值、吸引遊客的自然與文化景觀。在經營與管理上也主要由政府進行。因此需要政府組織旅遊項目的開發和籌集資金。當鄉村旅遊有較好的效益後,再還銀行貸款或民間資金。
(二)以旅遊企業為市場主導型模式。
對於旅遊資源較豐富、距離中小城市較近,具有一定客源腹地的村落,可采用企業主導型發展模式,比如位於宜昌市郊區的點軍區和猇亭區。從投資的角度看,企業的資本雄厚,能建設高檔次的旅遊綜合服務區,能開拓市場,但企業追求的是投資回報率,因此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破壞鄉村寧靜的景觀和帶來過渡商業化和城市化的傾向。這就要求企業必須有一個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的鄉村旅遊規劃,企業不能隻看到經濟利益,而忽略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積極協調好各方的利益關係,開發的同時也要給予相應的保護,隻開發不保護的發展策略是違背市場規律的,終究會被市場淘汰。
(三)小集體所有主導經營模式。
對於區位條件好、緊臨宜昌城區、經濟基礎和基礎設施條件好的村落或者旅遊資源具有壟斷性特征、每位村民或其生活、民居等都是旅遊吸引物,則宜采用集體所有製模式,比如龍泉鎮、梅子埡等。村民以資金、人力和旅遊接待設施等形式入股,使村落的交通、水電、通訊、餐飲、娛樂、住宿等行業高標準發展,與鄉村旅遊業相互促進,全民參與也能最大程度地獲得利益。用一個公式概括就是“政府+旅遊公司+旅行社+農民旅遊協會”,該種模式既能發揮政府的指導、協調作用,又能充分利用社會力量解決資金,經營管理等具體問題,使政府、旅遊公司、旅行社和農民都獲得利益,旅遊發展中各方的權、責、利得到合理分配,合理的運用社會資源,為鄉村旅遊開辟了新路子。
(四)自我獨立經營模式。
對於區位條件較好、與宜昌市區在兩小時內的車程距離,且經濟基礎和基礎設施一般且旅遊資源優勢不突出的村落,比如枝江市、當陽市,宜采用自主發展模式,其原因有以下幾點:其一是村民對於發展鄉村旅遊的認識程度不同,積極性也不同;其二是村民的經濟條件差異大,投資的意識和力度差異也大,缺乏旅遊發展觀念;其三是吸引外來投資難,缺乏資金來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旅遊接待能力。這種類型的村落發展鄉村旅遊業最大的製約因素就是資金不足,可以建議當地政府采取行政引導、銀行能夠適度貸款用於前期投資建設。村內形成產業布局劃分,積極發展多種產業模式,形成農業服務旅遊業一條鏈,使更多的村民從中獲得利益。如成都郊區的農家樂,村民積極自發參與到農家樂的旅遊開發中,發揮自身的優勢條件,成為村民自主發展鄉村旅遊取得成功的例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