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醫院經濟狀況分析及補償機製研究
經濟研究
作者:何曉霞 賈俊忠
【摘要】公立醫院作為非營利性機構,一個獨立的經濟實體,承擔著自負盈虧的責任,所以首要目標之一是逐利。現行的院科兩級核算製度,借鑒企業責任會計的理論與實踐,以科室為核算單位。要破解公立醫院逐利背後的製度體係,必須從公立醫院逐利的源頭做起。醫保先行,然後才有公立醫院的補償機製和運行機製的改革,才能遏製公立醫院的逐利行為,才能真正讓公立醫院回到公益性道路上來。
【關鍵詞】公立醫院,逐利,補償機製
公立醫院是由政府主導,納入財政預算管理的醫院,也就是國家出資建設的醫院。公立醫院是作為非營利性機構,肩負著為群眾提供醫療救助、保健服務和社會公共衛生的職責。從經濟學的角度講,現行我國醫療資源分布不均,且存在著一定的競爭性和排他性,群眾還存在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醫院作為一個獨立的經濟實體,又承擔著自負盈虧的責任。因此,在福利性與經營性雙重原則的要求下,在當前衛生行業的改革進程中,醫院受到的最大的衝擊來源於經濟方麵。醫院經濟效益的高低已成為醫院自我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也是醫院管理中最棘手的問題。
我國公立醫院存在逐利現象,但逐利的目的與商業化的企業不同,不是賺取超額利潤,而是為了應對越來越龐大的業務支出。這項業務支出最終是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改善醫院基礎設施設備、增進醫院整體實力,是為了公立醫院自身的發展;在我國公立醫院逐利的背後,是一係列的製度體係,包括政府投入不足、物價調整不力、按項目的支付方式、藥品加成政策的持續、對藥品折扣的默許、對設施設備配置的放開、以收入為核心的院科兩級核算製度等。這一製度體係,構成了強大的以驅使醫院逐利為導向的緩衝係統,任何單一改革政策進入到這一製度體係中後,不是被拮抗,就是被中和,從而難以取得預期的改革成效。例如區域衛生規劃、藥品收支兩條線政策、藥品招標采購、藥品降價、醫藥分開等。
公立醫院的逐利行為,最終要落實到醫生身上,為充分調動醫生的積極性,醫院想了很多辦法。最有效的辦法是醫院、科室、醫生三方均能得益的方式,是院科兩級核算製度。所謂院科兩級核算製度,就是借鑒企業責任會計的理論與實踐,以科室為核算單位,將醫院總體目標層層分解、落實到各個科室,並對其業績進行考核、評價、獎懲的一種醫院內部管理製度。
新醫改方案提出將公立醫院補償由服務收費、藥品加成收入和財政補助三個渠道逐步改為服務收費和財政補助兩個渠道。醫院取消藥品加成後,由此減少的收入或形成的虧損通過增設藥事服務費、調整部分技術服務收費標準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徑解決。補償機製改革是公立醫院改革的重點和難點, 其成功與否關係到公立醫院能否可持續發展, 也關係到新一輪醫藥衛生體製改革的成敗。本文針對我國公立醫院補償情況, 探討完善醫院補償機製。
目前醫療服務收費標準以政府定價為主,審批權集中在省級政府,高度集中,價格確定後多年不變。醫療衛生機構難以根據內外界實際發生的變化,及時地對醫療收費標準作必要的調整,而發生的消耗品則按市場價購人,負擔日益加重,導致價格低於成本,嚴重背離價值。
改革醫療收費定價機製,形成國家宏觀調控下的醫療市場補償機製。(1)下放定價權限。在嚴格控製醫療費用過快增長的基礎上,使醫院由價格執行主體向定價主體和執行主體雙重角色轉換。不同等級的醫療機構可按技術設備條件、醫療技術水平、服務質量、區域人群密度、醫療業務量、社會承受能力等指標,在國家價格調控範圍內,適當考慮醫療市場供求、競爭狀況,由醫療機構提出醫療價格調整方案,報物價、主管部門備案後執行。(2)實行醫療費用增長指數控製。在遵循醫療費用增長與區域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原則下,確定醫療費用增長指數,從嚴控製醫療費用增幅,如對人均醫療消費水平(每門診人次費用、每出院病人費用、每床日消耗等)指標的控製等。(3)製訂統一的收費項目、定價原則、醫療成本計算途徑和方法,包括總成本和項目成本的計算方法。統一收費項目,有利於規範收費行為,更好地發揮價格監管的作用。對具體的收費項目,物價部門也可公布指導價,並實施總體收費水平監控。公立醫院在國家價格調控範圍內本著“保本經營、逐步到位”的原則自行定價,超過控製指標部分全額上繳國庫。(4)對藥品實行零差率管理。在完善醫療服務價格政策、服務項目補償到位之後,對藥品實行零差率管理,從經濟上徹底切斷醫院對藥品的依賴。
在補償方式、方向、標準上要有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