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了,隻有一位知己從未分別過(1 / 3)

別了,隻有一位知己從未分別過

新中國的對國內廣播包括無線廣播和有線廣播兩個方麵。這裏敘述的是無線廣播事業的宣傳部分。

人民的第一座對國內廣播電台——延安新華廣播電台一九四○年十二月三十日開始播音的時候,隻有1套節目,1種語言(漢語普通話),每天播音2小時。四十多年過去了,一九八四年,全國對國內廣播的電台有166座,共有243套節目,使用29種語言(包括漢語普通話、方言、民族語言),每天播音時間總計2,659小時30分。四十多年前,國民黨統治區和淪陷區的人們,隻能在晚上緊閉房門,拉嚴窗簾,偷偷地傾聽延安新華廣播電台發出的真理的聲音。今天,遍布全國的強大的真理之聲每天伴隨著10億人民。河南省一位聽眾寫信給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我上了十幾年學,有幾十位老師,我們師生都見過麵,隻有一位老師未見過麵,那就是廣播。四十多年來,我跑了半個中國,很多知己一批一批分

別了,隻有一位知己從未分別過,那就是廣播。廣播和日月星辰一樣,任你日行千裏,它總伴隨著你,當你打開收音機,它就在你身邊……。”

在曆史的長河中,四十多年隻是短暫的一瞬,新中國的廣播事業更隻有三十多年的曆史。然而,翻開這短短的人民廣播發展史,卻是一幅波瀾起伏、雄偉壯麗、令人振奮、發人深思的畫卷。這幅畫卷,是幾十萬對國內廣播工作者用心血繪製的。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以下簡稱中央電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廣播電台。三十多年來,中央電台的廣播發揮著鼓舞和教育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作用,成為黨和政府聯係全國各族人民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收聽中央電台的廣播已經成為全國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

延安(陝北)新華廣播電台堅持無產階級新聞學的黨性原則和真實性原則,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以高度的思想性、戰鬥性和樸實的民族風格,顯示了人民廣播的鮮明特色。中央電台繼承和發揚了這一優良傳統,並根據中國國情,在實踐中努力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廣播的規律,取得了巨大成就。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光輝的成就,但也遇到過困難和挫折。中央電台的宣傳工作和技術建設隨著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而不斷發展,並從挫折中吸取教訓,積累經驗。這三十五年的曆程,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一、迅速發展(一九四九——一九五六年)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處於恢複國民經濟和逐步實現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的轉變時期,中央電台擔負著繁重的宣傳任務。但是,當時電台的發射功率很小,技術設備陳舊,收聽工具嚴重不足,編播力量也很薄弱。黨和政府十分重視人民廣播事業的發展,從一九五○年起逐年增加了撥款,中央電台的技術設備得到了加強。一九五○年四月,中央人民政府新聞總署規定了廣播宣傳的三項任務:發布新聞、傳達政令,社會教育,文化娛樂;還發布了《關於建立廣播收音網的決定》。收音網首先在市、縣、農村、部隊發展起來,接著又在工礦、學校、機關、團體逐步建立,為基層群眾、幹部收聽中央電台的廣播創造了條件。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交通不便,各地區的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科學文化水平比較低。中央電台根據廣播宣傳的三項任務和中國的基本國情,陸續開辦了《全國各地人民廣播電台聯播節目》(後改稱《各地人民廣播電台聯播節目》,以下簡稱《全國聯播》)、《首都報紙摘要》節目(後改稱《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以下簡稱《新聞報摘》)、《社會科學講座》、《部隊節目》、《對少年兒童廣播》、《經濟生活》、《文化生活》等節目,還先後開辦了藏語、蒙古語、朝鮮語、維吾爾語、壯語5種民族語言廣播。一九五四年開辦了對台灣廣播。中央電台為恢複和發展生產,完成社會改革的任務,提高群眾的政治和科學文化水平,豐富群眾的文娛生活,作了不少努力,廣播的影響日益擴大,在聽眾中贏得了信譽。

朝鮮戰爭爆發以後,由於美帝國主義侵略朝鮮,中國人民誌願軍渡江參加了朝鮮人民的抗美戰爭,全國開展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不久又開展了“三反”、“五反”運動。中央電台對這些進行了較大規模的宣傳,及時播發有關的新聞、評論、專題報道,開辦了《美國真相》、《美帝侵華史》講座,還派出記者、播音員到朝鮮戰場采訪,以通訊、錄音報道等形式,介紹中國人民誌願軍英勇作戰的事跡和中朝兩國軍民深厚的戰鬥友誼。廣泛、深入的抗美援朝宣傳,使全國軍民受到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教育,促進了各項工作的開展。

一九五三年,中國進入社會主義改造時期,中央電台重點宣傳了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政策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建設成就。一九五三到一九五四年間舉辦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宣傳節目》,係統地、通俗地講解了總路線的基本內容。對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和中國的第一部憲法、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和有關的文件、《全國農業發展綱要》等,都作了比較充分的報道和解說。為了加強對農業合作化和發展農業的各項政策的宣傳,一九五五年開辦了《對農村廣播》節目。一九五六年開辦了《時事講話》節目(後來改稱《廣播談話》),著重對經濟建設中的問題進行評述和講解。

為了緊密配合黨的中心工作,宣傳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央電台加強了新聞性節目。一九五六年,每天的新聞節目從一九四九年的4次增加到15次。《國際生活》節目改為《國際時事》、《國際生活》兩個節目,加強了對國際問題的評述和世界知識的介紹。

為了普及馬列主義理論知識,加強對幹部的理論教育,中央電台舉辦了《社會發展史》、《政治經濟學》、《帝國主義論》、《哲學》、《唯物主義》等講座。

隨著文藝事業的日益繁榮,中央電台的文藝廣播進入了發展階段。由於對民族、民間音樂和戲曲進行了廣泛的采錄工作,建立了廣播民族樂團、廣播說唱團等表演團體,節目來源逐漸擴大,文藝廣播的內容日益豐富,音樂、文學、戲曲、曲藝的欣賞性、知識性、娛樂性節目不斷增加。

經中共中央宣傳部批準,中央電台從一九五四年七月開始建立地方記者網,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電台擔任中央電台的地方記者。一九五五年,地方記者改稱集體記者。地方記者網的建立,彌補了中央電台采訪力量的不足,對擴大中央電台的稿件來源,豐富節目內容起了積極作用。

一九五四年以後,中央電台在總結宣傳業務經驗的基礎上,學習了蘇聯的廣播工作經驗,借鑒了一些有利於提高節目質量的工作方法和製度。例如,組織社會力量參加廣播活動,在少兒節目、文藝節目中設立若幹欄目,建立文藝廣播的音響導演製,對播音員進行基本功訓練等。盡管某些方麵出現了生搬硬套的傾向,但是通過這次學習,完善了一些業務的科學分工,提高了編播水平,使廣播節目的特點更加鮮明。

一九五四年,中央電台已經有2套對全國廣播的綜合節目,一九五六年全天播音時間從一九四九年的5小時增加到23小時55分,另外有1套民族語言廣播和1套對台灣廣播。

二、曲折前進(一九五七——一九六六年)

一九五八年,全國開展了“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央電台在此期間集中宣傳了黨的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充分反映了人民群眾要求迅速改變國家“一窮二白”麵貌的強烈願望,報道了生產建設方麵的成就,鼓舞了人民的建設熱情和奮發向上的精神。但是,由於“左”的思想影響,在宣傳生產指標和推廣先進經驗方麵,存在著浮誇、瞎指揮、片麵性、標語口號式等缺點和錯誤。一九五九年以後一個時期,曾經過多地組織了各行業的廣播大會,濫用了這一富有鼓動性的廣播形式,助長了高指標、“放衛星”、吹噓等不良傾向。這些作法,違背了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新聞必須完全真實的要求,教訓是深刻的。

一九五九年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中央電台轉播了首都舉行的盛大國慶閱兵典禮和群眾遊行實況,編排了《光輝的十年》特別節目,集中反映了十年來新中國在工業、農業、科技、國防建設等方麵取得的偉大成就,受到聽眾歡迎。

一九六○年十二月,由於精簡機構、壓縮編製等原因,5種民族語言節目全部停辦。

一九六二年到一九六五年,黨和政府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國民經濟得到恢複和發展。中央電台努力提高節目質量,辦好重點節目,並且不斷增加節目的花色品種。一些節目辦得比較好,受到聽眾的歡迎。例如《全國聯播》、《新聞報摘》、《國際時事》、《科學常識》、《在祖國各地》、《曆史故事》、《星期演講會》、《閱讀和欣賞》、《小喇叭》、《電影錄音剪輯》、《戲曲選段》等。這一時期,中央電台在許多節目中連續報道或專題介紹了王進喜、雷鋒、王傑、歐陽海、焦裕祿、“南京路上好八連”等先進人物、先進集體的英雄事跡,宣傳了共產主義思想,振奮了全國人民的精神。

一九六四年四月召開的第八次全國廣播工作會議,討論了中央廣播事業局提出的《宣傳業務整改草案(提綱)》,題目是《為進一步提高廣播、電視宣傳的質量而奮鬥》。這份《整改草案》總結了多年來的廣播工作經驗,就提高宣傳質量、加強宣傳幹部隊伍的建設提出了具體要求,明確提高宣傳質量的重點工作是改進新聞、加強評論,以發揮廣播電台應有的作用。同時指出:“作為一個新聞機關,我們要千方百計做到能自己走路,也就是說,能有自己的評論和采訪力量,以擺脫目前這種宣傳上相當被動的局麵”。根據《整改草案》的要求,中央電台著手改進新聞性節目、知識性節目等,提高幹部的政治、業務素質,取得了成效。

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指示,中央電台加強了對農村的宣傳工作。一九六六年一月恢複了一九五九年撤掉的《對農村廣播》節目,並改為講解時事、介紹農業戰線先進典型和農業科技知識的綜合節目,同時舉辦了為農民服務的文藝節目《農村俱樂部》。

為了增加采訪力量,經中共中央宣傳部批準,中央廣播事業局從一九六五年春開始在全國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建立直屬的廣播記者站。到一九六五年底,建立了17個站,有記者50人。

到一九六五年,中央電台共有4套節目:2套對全國廣播的綜合節目、1套文藝節目(一九六○年增設)和1套對台灣廣播節目。

三、十年風雨(一九六七——一九七六年)

從一九六六年五月開始的長達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給全黨和全國人民帶來一場嚴重的災難。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極力控製全國的輿論工具,特別是中央一級的輿論機構,為其篡奪黨和國家最高權力的陰謀服務。廣播電台的性質和任務被篡改為“無產階級專政的工具”,廣播宣傳完全背離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軌道和黨的正確路線,違背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正當願望。中央電台一大批有特色、有影響的節目被強令停播,僅存的節目也隻能播出他們指定和允許的內容。在新聞報道和其他節目中,唯心主義泛濫,形而上學猖獗,假話、空話、大話、套話連篇累牘,甚至混淆是非、顛倒黑白,在群眾中造成了思想混亂。他們一夥奉行封建法西斯專製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把眾多的古今中外優秀文藝作品統統加以排斥。在相當長的時間裏,中央電台的文藝節目隻能播放8個“樣板戲”、8首歌曲和3部電影錄音剪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