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爾本報業觀察
國際媒介
作者:張曉陽
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等新媒體的衝擊下,報業未來的出路在哪裏?
圍繞這一主題,筆者對墨爾本報業市場進行了初步考察。雖然中澳兩國國情不同,體製不同,但墨爾本報業為生存和發展而進行的數字化探索,以及不斷創新經營模式的理念和做法值得借鑒。
墨爾本報業市場情況
澳大利亞報業市場由兩家媒介集團壟斷分割:一是默多克的新聞集團(News Corporation),一是費爾費斯集團(John Fairfax Holdings Ltd)。據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RMIT)傳媒學院的高級講師Marre介紹,新聞集團的報紙觀點偏右,費爾費斯集團的報紙觀點偏左。
墨爾本報業市場也是如此。有影響的幾份報紙是:
《時代報》(The Age)。發行量約20萬份,1854年創刊,是一份嚴肅的有深度的百年大報。主要在墨爾本市和維多利亞州發行。讀者對象為大學老師、公司白領等。和《悉尼晨鋒報》(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同屬費爾費斯集團。
《先驅太陽報》(Herald Sun)。是一份大眾化的小報。發行量約60萬份,是澳大利亞最暢銷的都市報。主要覆蓋墨爾本及維多利亞州。讀者對象為年輕人和普通民眾。屬於新聞集團。
《澳大利亞人報》(The Austrulian)。新聞集團旗下的一份嚴肅的大報。全澳大利亞發行。發行量約50萬份。影響墨爾本的主流人群。
免費報《MX》。是澳大利亞唯一一份全國性的免費報紙,屬於新聞集團。發行對象為18歲至34歲城市中有工作的年輕人。發放22萬份。在悉尼、墨爾本有不同版本。
市場觀察
在墨爾本的大學校區、公司辦公樓、酒店前台,都有免費取閱的《時代報》。在墨爾本的街頭報亭、便利店、文化用品商店,在郊區加油站旁邊的便利店,都有《時代報》零售。《時代報》的覆蓋麵要好於其他幾份報紙。《時代報》對墨爾本主流人群的影響是最大的。
在墨爾本市區,免費報《MX》報箱隨處可見。“Pick Me Up”的口號也非常吸引人。但報紙上市時間在下午五點後,留給讀者的閱讀時間不長。晚上九、十點鍾,經常還能在一些報箱看見很多沒有被取閱的報紙。但火車站周邊擺放密度比較高的報箱則基本是空的,因為很多坐火車的人還是有讀報需求的。
《先驅太陽報》和《澳大利亞人報》也能在很多報亭買到。相對於《時代報》而言,新聞集團的這兩份報在校園、公司、酒店的隨意取閱點比較少,不如《時代報》的覆蓋麵廣泛。
很多白領人群如大學老師,表示很少讀紙質報紙,多從網上獲取信息。墨爾本蘋果手機的普及率比較高,但年輕人的手機閱讀行為遠沒有中國大城市那麼普遍。
《時代報》的數字化探索
RMIT傳媒學院的高級講師Marre認為,紙質報紙會在15年內消亡。互聯網是一個新的綜合性平台,報業必須思考如何融入互聯網的問題。
RMIT商學院的高級講師Jason Cotton則表示,紙質報紙會在5到10年內消失。因為互聯網商業模式對報業來說是一種破壞性創新而不是維持性創新。
這一觀點得到當地報紙高級管理人員的認同。《時代報》培訓主編Colin Mckinnon認為,紙質報紙的衰落是大趨勢。
《時代報》新聞中心已經進行了全麵整合。所有新聞編輯的座位是環繞總編輯而設置,總編輯辦公區在最中心的位置,方便溝通和指揮。這是目前國際報業較多采用的一種辦公模式。網站作為報紙的一部分,和報紙一樣由編輯中心統一管理。重要稿件,記者需要采寫文字音視頻等多媒體內容,回來後稿件按不同平台進行發送。《時代報》還有一個規模不大的視頻演播室。他們認為,視頻內容對於互聯網非常重要。需要製作水平較高的視頻內容來吸引更多年輕讀者。他們利用報紙優勢,大做名人訪談類節目,點擊率比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