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數事業成功的事例無一不印證了孟子的名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沒有靠山,沒有資金支持,全靠白手起家,節儉、勤勞、精於算計等,這是人們解讀浙江人在改革開放以來迅速致富的秘訣。以魯冠球為例,他的身份演進過程是這樣的:先做農民,後做打鐵匠;1969年,他受寧圍公社領導邀請,擔任寧圍公社農機修配廠負責人;10年時間靠作坊式生產,拾遺補缺,生產犁刀、鐵耙、萬向節、失蠟鑄鋼等五花八門的產品,有了最初的原始積累。在這一基礎上逐步發展壯大了自己的企業,獲得了事業的成功。“掙一點、花一點”的生活習慣是缺乏長遠發展的觀念,這樣做很難完成原始資本積累,失掉事業發展的基礎。
(3)勤勞節儉是反腐倡廉的利器
古人雲:“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各個時期賢明的統治者都努力修身律己,勤政於邦,愛惜民力,從而達到了富國強兵、鞏固統治的目的。例如,春秋戰國時期,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等都極力提倡儉樸而摒棄奢華,使民以時、且有節製,發憤圖強,而稱雄列國;西漢文帝躬修節儉,思安百姓,選賢治國,大度安邦,與民休息,輕徭薄賦,而出現“文景之治”的盛況;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等開國明君也都以勤儉治國,而使國富民強,社會繁榮。而反觀之,商紂王驕奢淫逸、酒池肉林,終至滅國;周幽王貪戀女色,烽火戲諸侯,而至國家分崩離析;隋煬帝好大喜功、大肆鋪張、窮兵黷武,以至眾叛親離、身死國破。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封建時代的賢君仁主明白勤勞節儉是勤政愛民、治邦立國之道,而作為以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為己任、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中國共產黨更深刻懂得勤勞節儉對加強自身建設、提高防腐拒變能力、實現執政目標的重要意義。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提出:“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後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這一點現在就必須向黨內講明白,務必使同誌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誌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要發揚黨的優良作風,完成反腐倡廉這一偉大的係統工程,除了製度建設、法紀建設之外,道德建設發揮著重要的功能,而要求黨員幹部保持勤勞節儉的優良品質是道德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勤勞就是艱苦奮鬥、勤政務實、有較高的工作效率,節儉就是以民為本、克己奉公、不貪不占。事實上,黨員幹部丟掉勤勞節儉精神,就不會勤奮工作,政府行為就沒有應有的效率和質量;丟掉勤勞節儉精神,就必定養尊處優,弄權斂財,走向腐敗。毋庸諱言,近幾年來我們黨內出現了一些腐敗現象,涉案人員小到鄉村幹部,大到成克傑這樣的高官,有些案件情節之惡劣,涉案金額之大,為建國以來所罕見。從已經查處的腐敗案件來看,幾乎所有的腐敗分子都是由不願過艱苦樸素的生活、貪圖物質享受為開端,逐漸走上了驕奢淫逸、腐化墮落的道路。因此必須大力弘揚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堅決刹住奢侈享樂之風,有效抵製各種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影響,這樣才能保持我們黨的政治本色,保持黨和國家政權永不變質,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才能抵禦各種物質誘惑和腐朽思想侵蝕,做到“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兩袖清風、一身正氣。
(4)勤勞節儉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根據聯合國環發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所做的界定,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