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有效的說話方式(1)(3 / 3)

2誘入提問

誘入提問是有意識地通過提問來使對方落入自己設計的圈套,從而迫使對方承認或否認某種言行,達到己方的目的。

誘入提問的要點是:根據辯說對方的特點和討論的問題,設計一個提問,使對方的回答陷入一種困境或被動地位,此時你再根據對方的回答進行評價或批駁,可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3適時反問

問與答,是索取和提供信息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問方較主動,答方較被動。但這種關係是相對的,並且可以相互轉化。反問就是在對方提出問題時,不回答問題,反而提出問題來讓對方回答的問話方式。借助反問,變答者為問者,被問者變成提問者,變換了角度,也就能使己方變被動為主動。

反問的關鍵是要適時,就是要針對對方的情況和己方的情況,把握反問的時機。有直接反問和間接反問兩種方式可供選擇。

4矛盾發問

在辯說中,對方的觀點或某一句話裏往往隱含著自相矛盾,而己方又難以用陳述的語氣挑明。此時,己方便可借助於提出一個問題,使對方的自相矛盾處明顯暴露,置對方於被動地位。這就是矛盾發問。

5明知故問

對答案明確的問題或己知的事實,故意提出來問對方,以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方法就是明知故問。

在明知故問過程中,所提問題的答案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假的;明知故問的目的,可以是故意刁難對方,也可以是引導對方進一步思考問題,還可以是為了說服對方。根據所提問題的答案的真假不同情況,可將明知故問分為三種形式:正麵故問、有意錯詞和模糊故問。

正麵故問是明知正確的答案,隻是因答案於對方不利,便故意將問題提出,置對方於困境。

這種明知故問形式往往用於辯論之中。

例如:1990年亞大辯論會決賽的辯題是“人類和平共處是一個可能實現的理想”。當時,南京大學隊是正方,台灣大學隊是反方。辯論中,南京大學隊就明知故問了一個問題,“人類最大的共同利益是什麼”,因為這一問題的答案很明確,眾所周知,就是“和平與發展”,但答案顯然對反方不利,所以正方不僅明知故問,而且不斷追問。反方先是一再回避,但最後被逼得不得不答非所問:“人類最大的共同利益就是在所謂的南非問題還沒有解決的時候,俄羅斯的種族問題又出來了啊!”南京大學隊就是恰當地運用了正麵故問形式,使反方出了洋相,陷於被動地位。

6兩難設問

錯誤的言行總是有懈可擊,自相矛盾是其最突出的弱點。利用對方觀點或行為的矛盾之處,

通過設問使其陷入左右為難的境地。這就是兩難設問。

兩難設問的邏輯基礎是二難推理。二難推理由兩個充分條件假言判斷和一個有兩個選言肢的選言判斷為前提,並根據假言判斷和選言判斷的邏輯性質而推演。它是論辯中常用的一種邏輯形式。因為通過作小前提那個選言判斷列舉出的兩種可能情況引申出對方難以接受的結論,可使對方陷於進退維穀、左右為難的境地。兩難設問也可達到這樣的目的。其運用要點是:向對方提出一個問題,這個問題的回答包含正反兩種選擇,但對方無論作出何種選擇,結果都是其難以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