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什麼樣的環保理念可以服人(2 / 2)

影片最激烈的部分,是對殼牌等能源巨頭的抨擊,以及對消費主義的諷刺挖苦,《愚昧年代》甚至不掩飾自己的“憤青”立場。

影片用相當篇幅講述了尼日利亞女子LayefaMalemi的故事,她的國家盛產石油,人們卻更加貧困。開采石油對尼日利亞人民的健康、治安和環境帶來的持續負麵影響,使國家陷入了所謂的“資源詛咒”。

資源詛咒,是指發現了石油,相反會使這個國家更為貧窮。因為石油資源通常被控製在極少數權貴手中,他們隻關心石油收入,農業、教育、醫療會被忽視甚至崩潰。在影片裏,能源巨頭就是惡魔,天然氣日以繼夜地在尼日爾河三角洲燃燒著,加劇了當地居民的健康問題。水被汙染,原本承諾興建的社區項目遙遙無期。

在影片中,對能源公司的揭露最後上升到清算。在導演看來,能源企業與政府勾結是全球環保運動最大的阻礙。影片列舉的罪狀是:

美國城市的設計,使得每個人要是沒有一輛車都寸步難行

上百條的鐵路建造了以後又被故意破壞

美國和澳大利亞成為兩個沒有簽署京都議定書的國家

幫助香煙產業宣傳抽煙很健康的同一家公關公司,又被石油產業請來宣傳氣候變化

替代能源已經存在超過50年了,我們卻幾乎不用

白宮頂上的太陽能板被拆掉了

影片的答案是,從石油產業誕生的那一刻,石油巨頭就與政府官員勾結。現在這些石油商人其實就是政府官員。石油產業不隻是和政府有勾連,石油產業就是政府。

但也許是為了平衡這些激進觀點,影片中,一位退休的石油工程師是以一個正麵的形象出現。他在總結自己的生涯時說:“我覺得做這些事(石油行業)是個崇高的使命,可以去了解或者是參與到了時間的演進過程。

“幾千年之前,人類種植農作物,飼養動物,需要的能源,一直被日光所限製。現在,我們如此貪婪,每年使用的能源,相當於過去幾百年的日光。現在生活的每一部分幾乎都可以說由石油製成,從藥品到計算機,從衣服到地毯,到發膠到手機。這種物質用處太大了。人類的最佳選擇,是能夠利用好剩下的石油,並打造一個不需要靠石油過活的社會。但相反的是,我們每天燃燒七千萬桶的原油,而原油40年後會全部用盡,後代子孫將一無所有。”

什麼樣的環保理念可以服人

如前文所述,《愚昧年代》是一部爭議很大的影片,讚揚者認為,這是一部毫無掩飾的環保影片,它的力量在於提出期限,探索不同的選擇和想法,指出了元凶。而批評者則認為,這是一部觀點極端的“偽紀錄片”。

筆者看來,《愚昧年代》新意不足,有些預言過於聳人聽聞和嘩眾取寵,敘事生動但欠缺權威的、富有說服力的觀點。影片的觀點倒是直接明了:能源巨頭的操控和人類的貪婪(消費主義),很快將葬送人類自身以及未來,更為嚴重的是,人類仍然執迷不悟,使我們陷入一個“愚昧年代”。

影片中最有代表性的話是:“在一個不自由的世界裏,個人的自由是無意義的;在一個愚昧的時代裏,非愚昧的個人也是愚昧的。因此隻要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愚昧,才能拯救自己和證明我們值得被拯救。”

怎樣擺脫愚昧?在影片看來,人們最大的愚昧是迷戀消費。人類有很多不同的思想,但獲勝的隻有一個,就是消費主義。每天三千多條廣告狂轟濫炸,告訴我們如果有漂亮的肌膚就可以更加迷人更加快樂,隻要我們肯買他們的產品。現在一個美國人耗費的能源等於兩個歐洲人、或9個中國人、或15個印度人、或50個肯尼亞人。如果地球上的人都像美國人一樣消費,就還需要四個地球。消費主義和過度貪婪已經植入我們的社會係統,所以,出現氣候變暖之類的問題就不足為奇了。

作為觀眾,筆者覺得,環保影片多多益善,以各種觀點引起公眾對環保的關注,都是可取的。但能夠說服人的,顯然是準確的事實、平和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