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4月22日一整天,希特勒對蘇軍部隊進展的速度如此之快而感到震驚,朱可夫卻對蘇軍部隊進展得如此之慢而苦惱。
今天本來是蘇軍原定的攻克柏林城的日子,但哪怕是朱可夫所部的先頭部隊,也隻是進入了柏林的郊區而已。那天早上,朱可夫把各個集團軍的司令都找來開會,他說:“柏林的防禦組織較差,但我們的前進速度太慢了。”
朱可夫命令他的所有部隊,不分白天和黑夜,一天24個小時發動全天候進攻,用“車輪戰”戰術摧垮德國人的防禦。
由於4月22日是列寧的誕辰,蘇軍政治部還特地製作一些特殊的紅旗分發給各個部隊,以便蘇軍士兵將它們插在柏林重要建築物上麵。
蘇軍戰士們忠實地執行了朱可夫的命令,他們浴血奮戰,使得第1白俄羅斯方麵軍對柏林城的包圍圈正在一步一步地縮小。柏林最北麵,蘇軍第47集團軍早已攻陷奧拉寧堡,並繼續朝著柏林西部遠郊進發;北麵,蘇軍第2近衛坦克集團軍將經過西門子施塔進入柏林城,然後向柏林西部近郊的夏洛騰堡進發;東北方向上,蘇軍第3突擊集團軍被命令攻擊柏林的東北部郊區,然後向柏林的中心城區突擊;東麵,蘇軍第5突擊集團軍已經攻入柏林東部郊區;南麵,崔可夫的蘇軍第8近衛集團軍和第1近衛坦克集團軍正打算渡過施普雷河,從南麵包圍柏林。
崔可夫的部隊和第1近衛坦克集團軍,在進攻柏林南部地區時,要渡過一條穿越柏林而過的施普雷河。一般而言,渡河作戰都是較為複雜的軍事行動,比如,當蘇軍橫渡維斯瓦河、奧得河和尼斯河進攻德軍時,往往都需要進行長時間的準備,並且付出慘重傷亡。
但蘇軍橫渡施普雷河的行動卻極為輕鬆,這一方麵是因為德軍兵力稀薄,已經無法遮護這條河流上的防線,另一方麵是因為蘇軍渡河作戰經驗相當豐富,而且蘇軍的工程兵部隊可以迅速地架設浮橋,使蘇軍大部隊快速通過。
隨著朱可夫的部隊逐漸推進,德國第9集團軍被剖成兩半,其中一半在柏林,它們是魏德林的第56裝甲軍殘部和第101軍殘部,另外一半在柏林東南方,它們是黨衛軍第101裝甲軍的殘部、黨衛軍第5山地軍和奧得河畔法蘭克福衛戍部隊。
第9集團軍退入柏林的部隊被劃入到柏林衛戍部隊中,繼續保衛柏林,而位於柏林東南方向的殘餘部隊(以下所說的第9集團軍就是指的這支部隊),則被要求繼續守衛奧得河防線。
希特勒對第9集團軍發布的命令,是被當作一個很不好笑的笑話來看待的,這個集團軍剩下的3支主要部隊的司令官一致認為,放棄奧得河防線,向柏林或者向西撤退才是最佳選擇。
黨衛軍第101裝甲軍、黨衛軍第5山地軍,和奧得河畔法蘭克福衛戍部隊的絕大部分部隊,都在向西麵的施普雷瓦爾德撤退,沿途不斷有害怕蘇軍的德國平民加入這支撤退大軍,很多車輛和坦克都因為燃料不足而被丟棄。
一些臨時特遣隊被指派為這支撤退大軍殿後,不過他們的阻擊作用相當有限。很多殿後部隊往往隻進行一下象征性的抵抗便投降,一些老兵會及時製止年輕士兵的自殺式襲擊行動。這場戰爭在德軍的老兵看來注定要失敗,他們不希望德國年輕人白白犧牲掉。
當蘇軍士兵端著“波波沙”衝鋒槍出現在德軍戰壕前麵時,很多年老的德軍士兵會搖動白旗,大聲喊:“都是戰爭造成了這一切,希特勒完蛋了。”
蘇軍士兵見德軍士兵選擇投降,一般不會開槍殺死後者,他們會解除德軍官兵的武裝,然後命令這些德國人在軍官的帶領下,向奧得河方向前進。
在德國第9集團軍向西麵,或者向柏林撤退的必經之路上,崔可夫的部隊沿著施普雷河一路進攻,推進到北岸米格爾塞地區,而科涅夫麾下第3近衛坦克集團軍的部分部隊,也抵達柯尼希斯烏斯特豪森,這兩個集團軍雖然未能會師,但是在他們之間有很多湖泊和眾多河流組成的密集水網,大部隊根本就不能通行。這就意味著德國第9集團軍已經被蘇軍包圍。
科涅夫通過航空偵察了解到,他們右翼的施普雷瓦爾德有一支數目龐大的敵軍,正在朝著科特布斯與措森之間的地區推進,他急忙調遣魯欽斯基麾下第28集團軍,去填補正在圍困科特布斯要塞的第3近衛集團軍,與正朝著柏林南部進攻的第3近衛坦克集團軍之間,60公裏的空隙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