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楊老師,你辛苦了(1 / 2)

這一年的六一兒童節終於來到了,最興奮最緊張的要數新景小學三年級二班的學生們了。

今天,三年級二班的所有學生都要上台去跳舞,為他們的第一任班主任老師楊卓英送去最美好的祝福。

“白芙蓉,你看我這個動作對不對?”

“白芙蓉,你看看我這個腳這樣站沒錯吧?”

“白芙蓉,你過來一下,我這件衣服的扣子怎麼又鬆開了?”

……

今天,大隊部的姚老師格外開恩,把原本放在第一個的少先隊員入隊儀式挪到了倒數第三個,讓其他節目都在前麵演完。

入隊儀式之後,三年級二班的舞蹈劇就上演,預期可以掀起一個熱烈的高潮。

最後一個壓軸節目姚老師安排給了白芙蓉,原本是白芙蓉的獨舞,姚老師突然也想表一表自己對楊老師的心意,就在一個星期之前,她把白芙蓉叫了去,要求她編一個新的舞蹈節目,她也要加入其中,不過,主角還是得由白芙蓉擔任,她隻是加入其中,向楊老師送上自己的一份心意罷了。

為了姚老師提出的這個要求,白芙蓉隻能取消自己原本準備好要跳的獨舞——傣族舞蹈讚哈。

讚哈這個舞蹈是少年宮的舞蹈老師特意為了白芙蓉量身打造改編過的,就在去年的國慶節全市文藝彙演中獲得了全市的一等獎,當時市文化局的局長和分管文藝的副市長還特意上台和白芙蓉照了一張合影,鼓勵她繼續好好學習舞蹈,爭取再獲得更大的榮譽。

讚哈是傣語的譯音,是中國傣族曲種,是傣族民歌形式之一。又是對傣族民間歌手的稱謂,傣語意為歌手。

“讚”是“會、能、善於”的意思,“哈”是“唱歌”的意思。“讚哈”直譯為“能歌善唱者”,意譯為“歌手”。

讚哈屬於一種專業的民間歌唱藝人,流行於中國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讚哈的表演形式靈活簡便,一人一笛,或兩人對唱,隨時隨地可以演唱。演唱內容與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結合得非常緊密,被稱為“傣族生活中的鹽巴”。它產生於公元11世紀傣族部落首領叭真在瀾滄江邊建立景龍。

有一首傣族詩歌這樣寫道:“唱歌使人快樂,沒有讚哈的歌聲,在我們生活中,就象吃菜沒有鹽巴,吃飯沒有糯米。“

鹽巴是五味之首,任何一道菜都缺不了它;糯米是傣族的主糧,把讚哈當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鹽巴”和“糯米”,可見讚哈對傣族生活的重要。

讚哈演唱不受時間、環境、條件的限製,演唱者席地而坐,手持一把扇子半遮住臉,由另一人報毖(吹竹笛)伴奏,即可演唱。演唱的內容十分廣泛,有各種習俗歌、情歌、民間傳說故事、佛教經典、佛祖生平等,還常常即興創作。每逢過年過節,賀新房、婚嫁、小兒滿月、升和尚等喜慶日子,都少不了讚哈演唱。

讚哈產生年代較久遠,小乘佛教傳入後,與讚哈曾產生過矛盾和鬥爭。隨著小乘佛教逐漸戰勝原始宗教而居於統治地位,讚哈也逐漸成為宣傳佛教的工具。後來,讚哈大多是在佛寺受過教育的康朗,賧佛升和尚等宗教活動,都要有讚哈演唱。

一般會唱歌的人還不能成為讚哈。要經過拜師培訓和實踐考核,群眾承認,才能獲得讚哈的稱號。

先要拜師。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記憶力強,歌喉優美,有即興創作能力的人,征得老讚哈同意後,備上布匹、檳榔、蠟條、大米和銀元等象征性的學費,擺在一張篾桌上,舉行儀式,正式拜師學藝。

學習期限二至三年。學員必須掌握以下十項基本的傳統唱詞:

①亥披猛(請神歌)

②苔邦貢(向土司頭人賠禮歌)

③東答牙邁(歌手見麵禮貌歌)

④恒很邁(賀新房歌)

⑤波魯教(升和尚歌)

⑥甘允(婚禮歌)

⑦西賀猛龍(16個城市來曆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