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上的帽子還少嗎?中國一句老話叫‘虱多不癢,債多不愁’,所以他們盡管扣帽子,沒所謂。”易中天坦言,學術界沒有什麼東西值得自己去在乎,“這是我的生活價值取向,我為什麼要在乎呢?走自己的路,讓別人打的去吧”。
講道理,說故事,秀歌喉,扭秧歌,在不乏娛樂元素的《一起聊聊》裏,學者易中天如魚得水,找到了新的位置。
寫史像個90後
在北京大學百年講堂《易中天中華史》新書首發演講上,易中天特意脫掉了前幾年在百家講壇上那種標誌性的唐裝,身上的黑色名牌襯衫不由分說地紮進腰裏,還特意理短了頭發,總之,一副“新青年”模樣。
“我想問易老先生一個問題。”有女學生站起來提問,一開口就被他打斷:“我看起來有那麼老嗎?東方人總是以老為尊,如果我是西方人,憑你這句我就可以拂袖而去。連戰參加台灣的綜藝節目,主持人問應該怎麼稱呼他,連戰說,就叫我戰哥吧。”女生馬上知趣地叫了一聲:“天哥!”
一個人,5年時間,36本書,易中天這一次的動作很大:用36卷本《易中天中華史》來重新梳理中華文明史,從女媧一直寫到鄧小平。
消息一出,“新青年”易中天的“龐大工程”得到了部分業內人士的認可,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員馬勇說,易中天以個人之力寫通史,最積極的作用在於,“他的明星效應激活了大眾對古典的興趣”,而同樣“非主流”的曆史學家張鳴的讚歎更直接:“你寫得像個90後!”
但是,質疑的聲音同樣激烈。
安徽某出版社總編輯就在微博上公開質疑:“直覺告訴我,易中天教授精神發生了問題,或者是我自己的精神發生了問題。這樣的‘大曆史’書,也許能夠博得一時叫好,卻無法自立於史書叢林之中。易老師著作已經等身,引人收藏細讀者有幾種?與其如此瘋狂地寫那麼多書,莫如5年寫出一本書來。”
有網友認為,易中天視角的中華史是一家之言,雖然寫得有趣味,但無法避免片麵性。還有部分網友對出書進程和質量表示質疑:每個季度出兩卷的話,每卷多少字?會不會是粗製濫造的“曆史泡沫劇”?更有人撂下狠話:“你重寫的中華史,頂多隻是個流行文化。”
對此,易中天不以為然:“中國知識分子遠不是沒有個人寫通史的能力,長期以來他們隻是被精神閹割了,以為自己喪失了這種能力。這是法律賦予我的權利,任何人都有這個權利。我這也不是修史,而是講3700年來我們的命運和選擇。”在《易中天中華史》首發式上,他說,36卷每卷隻寫6萬字,按一年出6卷計算,每天也就1000字的量。第一卷寫了10個多月,所以不會粗製濫造,請放心。
“如果非要說知識儲備的話,我的一生都是在為這本書做準備。我寫過的所有的書,都是為了等待這一卷書,隻是我自己當時並不知道。”易中天說。
人類學寫作幫他做好了人類史起源的準備;文學和文論幫他做好了理解中華文化的準備;美學幫他做了文史哲打通的準備,亦幫他確立了寫作風格;品三國無論是電視講課還是著書立說,幫他做好了讀史和講史的準備;關於諸子百家的寫作幫他做好了中華思想追根溯源的準備;一係列跟國家製度有關的寫作,幫他做好了解讀國家機器和政治邏輯的準備;長久以來對社會熱點時事密切關注積極發言的習慣,幫他做好了離開書齋看現實的準備……而在這一切之外,大眾媒介賦予他明星般的關注度,替他的一切發聲,準備了相當數量的聽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