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紅綠雙方直麵差異的路徑:創造性接觸與持續接觸
兩岸之間固然有很多差異,但這些問題畢竟都是共生中的差異。孟子曰: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差異客觀存在,並不可怕。關鍵是如何麵對差異、處理差異、縮小差異,在差異中實現共生與雙贏,亦即台灣維新基金會董事長謝長廷先生經常所論及的“和解共生”。《周易·係辭傳下》曾有這樣的精辟論述:“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也就是說,我們無論尋找何種路徑,采取何種辦法,具有何種不同思考,但共生都是我們必須要達到的共同願望與目標,而這正是殊途同歸,百慮一致。
紅綠雙方要直麵差異並尋求共識,最簡單的路徑就是雙方必須進行創造性接觸與持續接觸。2012年之後,紅綠雙方的互動開始出現一些令人值得關注的現象。當年3月,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所屬的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在雲南騰衝舉辦第十屆兩岸關係研討會,時任民進黨中央發言人的羅致政、原陳水扁辦公室主任陳淞山、原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董立文等應邀與會,民進黨的“三隻小豬”啟動了2012年“大選”後紅綠交流的按鈕。10月,謝長廷先生毅然登陸“調酒”,這是紅綠雙方的一次創造性接觸。謝的“開展之旅”雖不計名分,但這並不能改變其為綠營極具代表性人物的實質。12月,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孫亞夫以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名義出席台北學術研討會,與民進黨政策會執行長吳釗燮公開互動並同台演講致辭,吳稱這是他印象中的“民進黨同大陸官員的第一次公開見麵”。2013年7月,由民進黨前主席蔡英文任董事長的“小英教育基金會”舉辦專題會,邀請大陸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發表專題演講,這是該基金會首度邀請大陸人士麵對麵座談,“開啟了蔡英文與中國大陸的接觸”。應該說,這是蔡英文與大陸之間的一次試水式的互動。
2013年,紅綠雙方還搭建了持續性接觸的重要平台。6月,維新基金會在香港主辦“兩岸關係的發展與創新”學術研討會,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以及商務部、文化部、農業部、環保部官員和眾多學者與會,鮮明表達了與綠營保持持續性接觸的立場。應該說,在香港舉辦的這一論壇,正是促進大陸與民進黨務實派、與綠色陣營創造性接觸與持續接觸的重要平台。“兩岸關係的發展與創新”學術研討會最終達成了三點結論:1.兩岸同源同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得到兩岸主流民意的支持。台灣各政黨、政團及民間團體的參與,有助於全麵反映台灣民意,穩健推進兩岸關係的發展。兩岸政黨均應認識到,擺脫對立衝突、開展平等協商、推進雙方交流,為兩岸人民及國際社會所樂見。2.兩岸交流應讓廣大人民受益。任何協議應平等協商,互惠互利,符合人民需求,特別需要重視基層民眾和利益與合理關切,以利於維持兩岸關係長期穩定發展。3.兩岸協商已進入深水區,彼此差異仍未解決。兩岸應麵對曆史、正視現實,尊重民意與增進人民福祉,推進政策創新,促進兩岸共同繁榮發展。這表明,在這個論壇上,紅綠不僅可以直麵差異與分歧,而且可以推進對話,尋求交集或共識。這樣的論壇若能持續舉辦,必將為紅綠交流“樹立一個良性互動的典範”,紅綠間的共識則可能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而引發蝴蝶效應,對兩岸關係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五、四項建議
為了實現兩岸紅綠雙方之間的創造性接觸與持續接觸,縮小差異,並在差異中贏得共生,筆者特別提出以下建議:
1.“共同建設者”應該成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的新的關鍵詞。參與兩岸關係,做反對派、批判者很容易,但作一個建設者卻十分困難。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民進黨應承擔更多的責任與義務,不要一直處於邊緣地位,而是要轉變成一個負責任的參與者。
2.共創和平。和平不分紅與綠、發展不分紅與綠、民生不分紅與綠。共創和平需要兩岸之間有一個公開透明的協議,綠色陣營應支持簽署和平協議,使兩岸和平的現狀能夠製度化、固定化。
3.紅綠交流要選擇合情合理的切入點。當前,民進黨可從改變相互稱謂開始,將“中國”改稱為中國大陸、北京、台海兩岸等。這個切入點應該是合情合理的,並不困難。
4.搭建紅綠對話平台,共同舉辦“南南合作與發展論壇”。台灣南部縣市與學界可以與大陸南部合作舉辦論壇,尋找連接點,擴大合作,深化共同利益,打造製度化的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