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獨休克”現象與民進黨的轉型機遇
從目前情況看,在民進黨現狀派與調整派,或是基本教義派與務實派的較量中,現狀派或基本教義派還是占上風的。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島內“台獨”基本教義派目前的聲音雖然還很大,但在2008年“大選”失敗後,民進黨已失去了運用體製內力量與手段推動“台獨”分裂活動和“去中國化”的能量。隨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深化,島內已開始出現“台獨休克”現象。這一現象的主要表現有三:
一是“台獨”空間受到壓縮,“台獨”的價值理念受到挑戰。2013年5月,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在就職周年前夕談及其兩岸立場時,表達了“何必再喊台獨”以及“法理台獨讓學者去講”的想法。被視為蔡英文重要文膽的台灣清華大學副教授姚人多則直言“台獨”、“建國”已失去主流市場。這些現象表明,2008年以來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效應,已開始讓“台獨”的價值出現邊緣化趨勢。
從李登輝與陳水扁過去的執政實踐看,“台獨”其實也隻能是一種空想。理性地思考一下,“台獨”起碼需要如下幾個條件:一是民意相挺,但現實表明,島內大多數人主張維持現狀;二是國際社會支持;三是以軍力為支撐;四是法理基礎。可以肯定地說,這些條件對於“台獨”鼓吹者來說,基本上都是要向不可能的事物挑戰。實際上,早在2006年,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陸伯彬就曾直言,主客觀條件已使得“台獨”運動趨於式微。李登輝2007年1月29日接受台灣《一周刊》訪問時也曾稱,他“從來沒有主張過台獨”,也不是“台獨”教父。李還批評民進黨製造“追求台灣獨立的假議題”,“統獨天天談都是假的,都在權力鬥爭”。而陳水扁麵對現實時,也不得不坦言:“台獨做不到就是做不到”。
由此觀之,也就不難理解蘇貞昌、姚人多等人為何會有上述言論了。民進黨在兩次“大選”失敗之後,路線檢討的聲音雖被壓製,但始終沒有消失。一種觀點認為,民進黨隻有再嚐敗績,才有可能真正警覺與反省,認真思考轉型,這一論斷不無道理。
二是民進黨對兩岸交流的限製開始轉為正麵思考並持開放態度。2012年2月,民進黨中執會通過的“2012年大選檢討報告”指出,在實務上,未來除了要更深入研究大陸的變化與對台戰略,也應更具體展開雙向交流,擺脫“反中、鎖國”等錯誤刻板印象。2012年3月,陳菊任民進黨代理黨主席時則公開表示,民進黨歡迎所有黨公職同仁對中國大陸有更多了解與交流。其後,陳菊還明確表示,樂見並肯定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及兩岸人民密切交流互動。蔡英文也提出“民進黨應建立與中國交流的模式”。民進黨中執委洪智坤認為,如此一來,民進黨與大陸的往來交流,可以製度化、正常化、除罪化。民進黨對現實的兩岸交流不再采取無視、漠視或者敵視的態度,不再停留在反對、批判的層麵,這是一種重要姿態。
目前,民進黨已不再禁止縣市長與黨公職人員訪問大陸、參加城市交流或登陸促銷農產品。據統計,2012年民進黨公職人員赴大陸事先報備的有50件左右,約比2011年增加兩偌。特別是謝長廷先生去年的登陸,已邁出紅綠交流的最為艱困的一步。謝長廷訪問後,台灣中國時報的的民調發現,有44%的人支持謝的“開展之旅”,51%期許蘇貞昌主席也能有趟大陸行,近五成認為民進黨與大陸的交流應更大膽開放些。在謝登陸的8個月之後,未來事件交易所的調查顯示,支持謝訪問大陸的受訪者已高達64%,較過去增加了20%。
紅綠之間交流與互動的增加,顯然是催生“台獨休克”現象的重要因素。
三是民進黨及其支持者不再排斥兩岸對話。2010年5月,民進黨的民調顯示,有高達86%的泛綠支持者,支持民進黨與大陸對話。當時蔡英文也馬上鬆口稱,“民進黨不排除在不預設政治前提下,與大陸進行直接並實質的對話”。今年6月,未來事件交易所發表的“民共對話與互動”的民意調查結果也顯示,對民進黨與共產黨共同舉辦兩岸關係論壇的支持度高達51.9%,對於民進黨智庫與大陸學術界智庫進行二軌政策對話的支持度亦達56.9%。這顯示,島內民意對於民共對話寄予較高期待。實際上,蘇貞昌2012年在登記參選黨主席時,也曾主動拋出兩岸關係主張,強調應以“用對話代替對抗、用互動追求互利互惠、促成共存共榮”。要求與大陸對話的聲音越大,相互了解與理解的可能也就隨之增加,“台獨”的空間也勢必會受到相應的擠壓。
“台獨休克”現象的出現,應是民進黨大陸政策調整或轉型的機遇,關鍵在於民進黨中央如何把握,大陸可以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