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那麼,依照王後的意思是任由秦國坐大,騎到楚國頭上來,大王乃當世霸王,下盟主,現在秦惠文王用武力搞個什麼秦、魏、韓、蜀、越五國聯盟,對我楚國實行戰略包圍,分明是要對付楚國嘛!為何不趁秦、魏、韓、蜀、越五國聯盟合圍未成,先製人,攻打秦國呢?隻要將秦軍打垮,什麼五國聯盟自然瓦解。我等大楚子民,豈容秦國的軍隊猖狂”!屈匄、屈莊隨之附和:“對!豈容秦**隊猖狂!我屈氏宗族上百萬人願助兵勇、出糧捐物,攻打少習關(武關),直搗鹹陽,打掉秦國的囂張氣焰,請大王下令兵吧”!
隻聽鄭王後厲聲地:“不可兵攻打少習關!屈氏一脈,乃楚王之宗親,但上百萬屈氏宗人與三千多萬楚民相比,孰重孰輕?秦、魏、韓、蜀、越五國興兵,其目的不在攻伐楚國,而是秦、魏與齊國爭鋒,秦王怕楚國舉兵北上,相助齊軍,故而照會蜀、越二國出兵,以牽製楚軍北上。屈大夫!本宮問你,以就目前而言,是秦軍強還是楚軍強,是秦國大還是楚國大”?屈原:“那當然是楚軍強,楚國大了”。
鄭王後:“既然如此,秦國在展,楚國不也在展,同樣在展,秦國又怎麼能夠騎到楚國的頭上來呢”?屈莊:“我等實在不明白,楚軍既然不西取秦地,又不北上討伐韓、魏,怎麼展呢?這不明擺著以百萬之師守著疆土,看著秦國坐大嗎”?唐蔑、司馬淖滑:“屈將軍稍安勿躁,也許王後另有妙算,也未可知”。鄭王後:“眾將軍!你等若是真心為了大王和楚國,就要齊心合力、步調一致,先打好這一仗!為楚國的千秋霸業邁出第一步”。
上柱國昭陽、昭睢:“不知王後到底有何打算?還請明示!也好讓大家都明白”。鄭王後:“打掉越國,消除楚國腹背的威脅,實現長江南北的大統一”。眾人相互看視,驚訝地:“下江東,擊吳地,攻打越國”?屈匄:“那越國地處海荒,且有四十多萬大軍,不論是兵力,還是國力,都不在韓國之下,若是越軍固守在姑蘇或是會稽,不出來決戰,就算大王調動四十萬大軍,奔千裏之遙,繞個大彎去攻打,也未必就可以圖到越國”。隻聽鄭王後一笑:“不打則已,一打就要把越國連根拔起,一戰而定江東”。
鄭王後看看大家心存疑惑,便笑笑地:“蘇秦、齊王和秦王他們,都希望把楚軍兵力分散,戰線拉長,那咱們就遂他們的意願,將戰線拉至數千裏,將戰場擴大到東海之濱,有大戰場,才會有大戰果。大王可以率領大軍北上,來個敲山震虎、引蛇出洞、釜底加薪。這樣,原陽、延津一帶的齊軍壓力自然卸掉,而齊王見大王北上攻打秦軍,齊軍定會南下東明攻取魏都大梁,越王定會率領大軍北上,經淮水以幫助魏國攻打齊軍為名,出其不意的攻打我淮北、淮南、阜陽和周口等地。這樣,大王即可迅回師,直取廣陵東越,出其不意的將越軍全部消滅,實現長江的大統一”。
鄭王後完,左手一揚,但聽“唏”的一聲,從屋角上一隻蝙蝠掉落在地,便不動彈了。原來是鄭王後手袖裏的銀針,剛才“唏”的一聲,正是一根的銀針出,正中這隻蝙蝠頭部。眾將見了大驚,此時方知王後鄭袖真的是身懷絕技。楚懷王笑笑:“王後!你具體,清楚點,什麼‘敲山震虎’,什麼‘引蛇出洞’,又什麼‘釜底加薪’?我聽了怎麼迷迷糊糊的”?
鄭王後笑著:“大王率四十萬大軍北上,令十萬精兵於洛陽北渡黃河,攻占濟源和曲沃(山西運城市的東麵和北麵)。修魚(河南原陽縣、延津縣一帶)的秦軍就會恐慌,秦王就會急派大軍東渡黃河,增援安邑(山西運城市)。大王即命十萬大軍進攻函穀關,秦王則會向大王求和,或者調動大軍,馳援函穀關。這樣,秦國的軍隊被牽製在安邑、修魚和函穀關則不少於三十萬軍,這已經是占秦國總兵力七十萬的百分之四十幾了。這對秦國來,是不是‘敲山震虎’呀?這樣,齊**隊就會南下東明(山東西南角東明縣)攻打魏都大梁(現在河南省的開封市),洛陽偃師、鞏義的魏**隊就會急援大梁。這時,秦王和魏王一定會一方麵調兵遣將,一方麵催促蜀、越兩國出兵了。我料得,四十萬越**隊一出會稽,便會十萬留駐在姑蘇(蘇州)做後應,十萬駐紮在廣陵(揚州),二十萬越軍分二路取淮北、淮南,向周口或信陽挺進。大王即可令三十萬大軍回師,殲滅出廣陵的二十萬越軍,然後兵指廣陵、揮師南下,一戰而定江東。這對越軍來,不就是引蛇出洞嗎?而越國的軍隊傾巢出動,秦、魏、齊三國增兵添戰,不定韓、魏二軍還會在黃河岸邊開戰呢!以就整個戰局而言,這不就是‘釜底加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