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恒河下遊流域(1 / 3)

恒河流域孕育了難以數計的王朝,尤其是恒河下遊區域,可是由於印度人沒有記載曆史的習慣,流傳下來的隻是很少的一部分。

4世紀初,貴霜帝國衰落,笈多王朝(320~540)興起,建都華氏城,該王朝取代貴霜帝國,逐漸統一了以恒河流域為中心的北印度地區。到超日王(380~415)時,國勢強盛,疆域擴大,經濟繁榮,文化昌盛,首都是華氏城。該王朝同國外有密切的經濟和文化教育往來。

5世紀中葉,啞噠人自中亞侵入印度。

6世紀初,啞噠人占領印度北部和中部大部分地區。528年,北印度各王公的聯軍打敗啞噠人。但笈多國家經啞噠人打擊後,內部各小邦紛紛獨立,陷入分裂混戰之中。570年,笈多王朝的統治結束。戒日帝國是從笈多分裂後的一個小邦中發展起來的。

7世紀初,戒日帝國(606-647)興起,啞噠人被逐,戒日王統一了北印度,建都曲女城。其疆域東到孟加拉灣,西迄旁庶普的幾乎整個北印度。戒日王統治時正值玄奘訪印,他對玄奘給予很好的禮遇。戒日王死後,帝國陷入分裂。8世紀時,拉齊普特人統治的各小國割據稱雄,拉齊普特人是土著王公貴族後裔,軍事種姓(另一說是外族人,北大學者馬克堯認為,拉齊普特人最初是一支名叫古吉羅人的遊牧部落,後與當地貴族融合,因而該民族的源流是多種多樣的),由於他們勇武好戰,彼此削弱,失去了對外防禦能力。

8~10世紀,印度有三個大國互相爭霸。該王朝是中亞阿富汗境內興起的突厥人,信奉伊斯蘭教。1001~1026年,該王朝的蘇丹馬穆德(999~1030年)先後共17次侵入北印度(另一說是15次),使其遭受嚴重破壞。馬茂德的遠征以掠奪財物為目的,未在印度建立其統治,他死後,其國家很快就瓦解了。旁遮普並入伽色尼王朝。

阿富汗的突厥人入侵北印度時,印度南部在10~12世紀時興起一個朱羅王國,該王國曾遠征錫蘭,並與阿拉伯有頻繁的貿易往來。12世紀時,阿富汗的古爾王朝(1152~1206年)從1175年開始不斷入侵印度。

1206年,古爾王朝的蘇丹穆罕默德遇刺身死,其國家分裂。而統治印度的總督以德裏為中心獨立為蘇丹,故稱德裏蘇丹國家,北印度從此開始了德裏蘇丹王朝。期間經曆了五個王朝。之後,出現了莫臥爾帝國,它創立者是帖木兒的後裔巴布爾,自稱蒙古人。1526年4月,巴布爾率2萬多大軍進攻德裏蘇丹國,德裏國的蘇丹親率4萬多大軍迎戰,巴布爾取得戰爭的勝利,蘇丹戰死。巴布爾在印度建立起莫臥兒帝國(1526~1858)。1529年,巴布爾統一了北印度。到阿克巴(1556~1605)即位後,莫臥兒帝國進入鼎盛時代。帝國的疆域空前擴大,超過了曆史上其他王朝。北方包括阿富汗和克什米爾。

印度自古就有外族不斷從西北山口侵入,這些外族侵入後大都與當地居民融合或同化。但阿富汗的突厥人與以往大為不同,他們是在伊斯蘭教“聖戰”的旗幟下進來的,他們不但沒有被當地的文化同化,而是不斷擴大自己的影響。當然,印度教的傳統力量也根深蒂固。總之,印度最大的特點是多分裂少統一,以及多種宗教長期並存。

(一)玄奘的恒河下遊流域

1、瓦拉納西河東北

(1)鹿野伽藍

婆羅痆河東北行十餘裏,至鹿野伽藍,區界八分,連垣周堵,層軒重閣,麗窮規矩。僧徒一千五百人,並學小乘正量部法。大垣中有精舍,高二百餘尺,上以黃金隱起作庵沒羅果,石為基階,磚作層龕,翕匝四周,節級百數,皆有隱起黃金佛像。精舍之中有鋀石佛像,量等如來身,作轉法輪勢。

精舍西南有石窣堵波,無憂王建也,基雖傾陷,尚餘百尺。前建石柱,高七十餘尺。石含玉潤,鑒照映徹,殷懃祈請,影見眾像,善惡之相,時有見者。是如來成正覺已初轉法輪處也。其側不遠窣堵波,是阿若憍陳如等見菩薩舍苦行,遂不侍衛。來至於此,而自習定。其傍窣堵波,是五百獨覺同入涅盤處。又三窣堵波,過去三佛坐及經行遺跡之所。

三佛經行側有窣堵波,是梅呾麗耶菩薩受成佛記處。昔者如來在王舍城鷲峰山告諸苾芻:“當來之世。此贍部洲土地平正,人壽八萬歲,有婆羅門子慈氏者,身真金色,光明照朗,當舍家成正覺,廣為眾生三會說法。其濟度者,皆我遺法植福眾生也。其於三寶深敬一心,在家、出家,持戒、犯戒,皆蒙化導,證果解脫。三會說法之中,度我遺法之徒,然後乃化同緣善友。”是時慈氏菩薩聞佛此說,從座起,白佛言:“願我作彼慈氏世尊。”如來告曰:“如汝所言,當證此果。如上所說,皆汝教化之儀也。”

慈氏菩薩受記西有窣堵波,是釋迦菩薩受記之處。賢劫中人壽二萬歲,迦葉波佛出現於世,轉妙法輪,開化含識,授護明菩薩記曰:“是菩薩於當來世眾生壽命百歲之時,當得成佛,號釋迦牟尼。”

釋迦菩薩受記南不遠,有過去四佛經行遺跡,長五十餘步,高可七尺,以青石積成,上作如來經行之像,像形傑異,威嚴肅然,肉髻之上特出須發,靈相無隱,神鑒有征。

於其垣內,聖跡實多,諸精舍、窣堵波數百餘所,略舉二三,難用詳述。

從婆羅痆河向東北行走十多裏,抵達鹿野寺。寺內劃為八個分區,並用圍牆連成一體,台軒層層,樓閣重重,造型、格局,壯麗之極。寺內有僧人一千五百名,全都研學小乘教正量部派。大牆之內有一精舍,高達二百多尺,頂上用黃金製成庵沒羅果,台基均為石質,層龕則用磚砌成,佛翕圍繞四周,共有一百來級,每級都有黃金佛像。精舍裏麵則有鋀石佛像,規格相當於如來真身,呈現轉動法輪的姿勢。

精舍西南方有一石塔,乃是無憂王所建造。塔基雖然已經塌陷,塔身仍高一百多尺。塔前立有石柱,高達七十多尺,石質晶瑩華潤,可以清晰映照,如果熱忱祈求,能現眾生影像,人生善惡之相,時常有所顯示。這是如來成正覺後最初宣講佛法之處。旁邊不遠有一佛塔,當初阿若憍陳如等人看見菩薩放棄苦行,於是不再侍衛,來到這一地點,自己修習禪定。旁邊的佛塔,則是五百名辟支佛一同涅槃之處。又有三座佛塔,乃是過去三佛的坐處及散步場所的遺跡。

三佛散步處旁有座佛塔,乃是梅呾麗耶菩薩聆聽成佛預言之處。當初如來在王舍城鷲峰山告訴眾比丘道:“將來之世,當這一贍部洲天下太平,人壽八萬歲時,有位婆羅門之子,號為慈氏,身呈真金顏色,光芒照射四方,將會舍棄俗世,修成正覺,並為眾生說法三次。他所度化的人,都是遺下的佛法所培育之向善眾生。此人對於三寶深為崇敬,專心不二,無論在家、出家,還是持戒、犯戒,眾人全都受他教化訓導,從而證得佛果,得以解脫。他在三次說法之中,首先度化我遺法所培育之人,然後度化與佛門有緣的未受戒善人。”慈氏菩薩聽到佛陀這一番話,便從座上站起,對佛說道:“我要當這慈氏世尊。”如來答道:“如你所求,將來證得佛果。上麵所說規定,都是你在度化世人時所應遵守的儀軌。”

慈氏菩薩接受預言處的西側有座佛塔,乃是釋迦菩薩接受預言之處。當賢劫中人壽二萬歲的時候,迦葉波佛出現在人世,演說絕妙的佛法,開導世上眾人,對護明菩薩說道:“你將在日後世人壽命一百歲時,成為佛陀,號為釋迦牟尼。”

釋迦菩薩接受預言處向南不遠的地方,有過去四佛散步的遺跡,長五十多步,高可七尺,用青石堆砌而成,上麵刻有如來散步之像,形貌與眾不同,威嚴肅穆,肉髻上麵聳出發梢,妙相曆曆在目,神韻卓然可見。

鹿野寺牆之內,聖跡確實極多,各種精舍、佛塔、足有好幾百座,在此例舉少數,難以一一詳述。

(2)鹿野苑

鹿野苑,原意為鹿園,意為聖者來臨之地,又有鹿王之意,中文名為仙人論處、仙人住處、仙人鹿園等,位於印度北方邦瓦拉納西以北約10公裏處,是釋迦牟尼成佛後初轉法輪處,佛教的最初僧團也在此成立。鹿野苑是佛教在古印度的四大聖地之一。

關於鹿野苑的來曆,有一個佛教典故:相傳菩薩為了保護鹿群,化現為鹿王,將自己獻給國王,國王因此感動,而建立了公園,以保護鹿群。當年佛陀在菩提伽耶頓悟成佛後,向西步行3百裏,便來到了此處,尋找當年的五位同修者,向他們闡述了生死輪回、善惡因果以及修行超脫之道。因此,這裏被尊為法輪初轉之地。

鹿野苑一隅

在接下來的雨季中,佛陀就在鹿野苑的牟拉甘陀庫底精舍中講經說法。後來,僧團逐漸擴大到60人左右,佛陀便派遣他們到各地弘法。佛教受到當地國王與富商的支持,很快在鹿野苑附近傳播開來。到公元3世紀時,鹿野苑已經成為重要的藝術中心,在笈多王朝時期更是達到了頂峰。

鹿野苑後來發展為佛教正量部的一個中心。玄奘來到了這裏,他看到的是“鹿野伽藍,區界八分,連垣周堵,層軒重閣”的盛況。而如今,這裏隻剩下些許遺跡散落在廢墟中。

考古學家在鹿野苑發現了黑汝嘎與度母的古跡,這說明佛教的金剛乘在此地也有過傳播。12世紀後期,鹿野苑遭土耳其穆斯林的劫掠,建築等被嚴重破壞。可如今還能找到的4、5層壘疊的寺廟和僧房遺址,說明這裏的佛塔和寺廟在曆史上被反複修繕建造過很多次。

鹿野苑的建築雖然大多已被土耳其人破壞,但仍有些遺存的遺跡,從這些遺跡上依稀能看到當年野鹿苑的盛況。

答枚克佛塔。塔高達39米,直徑達28餘米,屬留存極少的阿育王時期建築。牟拉甘陀庫底精舍的廢墟中標有佛陀在頭一個雨季中的駐錫地;在這東麵,就是1931年新建的根本香室精舍,那裏有精美的壁畫,介紹佛陀的生平;再後則是鹿園,至今仍有鹿群在那裏生活。

曇曼克塔。高約44米,是鹿野苑的象征,首建於孔雀王朝,笈多王朝時曾予重修。

喬堪祇塔。原係笈多王朝時所建,頂端有莫臥爾帝國時阿克巴修建的一座八角亭。

阿育王石柱柱頭

阿育王石柱。以前雖然被破壞過,但底部仍然在原址。原來的柱高達10多米,上有內容為禁止破僧的婆羅謎字體銘文,柱頭已斷。一端雕有四麵獅像,該獅像現被作為印度國徽的圖案。這段石柱的主體部分目前保存在“鹿野苑考古博物館”中。該館建於1910年,另藏有一些有印度佛教藝術的珍寶,其中包括300多副圖畫。

鹿野苑還有一棵很大的菩提樹,是阿努伽裏加·達摩波羅從中華佛寺的菩提伽耶大菩提樹上折枝移植而來。

除了以上眾多遺跡,鹿野苑還有為數不少的佛寺和院校,如緬甸法輪寺,可追溯到1908年,是鹿野苑最早的外國佛寺,負責一部分旅遊接待工作;西藏高等研修中央學院,在印度前總理尼赫魯和達賴剌嘛的倡議下於1967年興建,由印度教育部文化局資助,是一所佛學院;還有中華佛寺以及泰國、日本等國的佛寺。

2、甘達克河左岸

(1)吠舍厘國

吠舍厘國,周五千餘裏。土地沃壤,花果茂盛,庵沒羅果、茂遮果,既多且貴。氣序和暢,風俗淳質,好福重學,邪正雜信。伽藍數百,多已圮壞,存者三五,僧徒稀少。天祠數十,異道雜居,露形之徒,實繁其黨。吠舍厘城已甚傾頹,其故基趾周六七十裏,宮城周四五裏,少有居人。

宮城西北五六裏,至一伽藍,僧徒寡少,習學小乘正量部法。傍有窣堵波,是昔如來說《毗摩羅詰經》。長者子寶積等獻寶蓋處。其東有窣堵波,舍利子等於此證無學之果。

舍利子證果東南有窣堵波,是吠舍厘王之所建也。佛涅盤後,此國先王分得舍利,式修崇建。《印度記》曰:此中舊有如來舍利一斛,無憂王開取九鬥,唯留一鬥。後有國王複欲開取,方事興工,尋則地震,遂不敢開。其西北有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傍有石柱,高五六十尺,上作師子之像。石柱南有池,是群獼猴為佛穿也,在昔如來曾住於此。池西不遠有窣堵波,諸獼猴持如來缽上樹取蜜之處;池南不遠有窣堵波,是諸獼猴奉佛蜜處;池西北隅猶有獼猴形像。

伽藍東北三四裏有窣堵波,是毗摩羅詰故宅基址,多有靈異。去此不遠有一神舍,其狀壘磚,傳雲積石,即無垢稱長者現疾說法之處。去此不遠有窣堵波,長者子寶積之故宅也。去此不遠有窣堵波,是庵沒羅女故宅,佛姨母等諸苾芻尼於此證入涅盤。

吠舍厘國,方圓五千多裏。土地十分肥沃,花卉果樹茂盛,庵沒羅果、茂遮果不但繁多,而且珍貴。氣候溫和舒暢,民風淳厚質樸。居民愛好行善積福,注重學習修習,外道、佛教,都有信徒。境內有佛寺幾百座,大多已經塌毀,所剩隻有三到無所,僧徒十分稀少。尚有天祠幾十所看,各派外道混雜相居,露形派的信徒,最為繁多。吠舍厘城已經嚴重塌毀,城牆舊基方圓六、七十裏,宮城方圓四、五裏,居民很少。

宮城西北方五、六裏處,有座佛寺,僧人極少,研學小乘教的正量部法。旁邊有一佛塔,乃是當年如來演說《毗摩羅詰經》、長者之子寶積等奉獻寶蓋之處。在此東側有一佛塔,舍利子等曾在這裏證無學之果。

舍利子證果塔的東南有一佛塔,乃是吠舍厘王所建。佛陀涅槃以後,該國國王分得舍利,恭敬建造此塔。《印度記》載到:塔內原有一斛如來舍利,無憂王開塔後取走九鬥,隻留下一鬥。後來有位國王又想開塔取走舍利,剛要動手施工,立即發生地震,於是不敢再動。在此西北的一座塔,乃是無憂王所建造。旁邊立一石柱,高達五、六十丈,上麵刻有獅子之像。石柱之南有一水池,是一群獼猴為佛挖掘,當初如來曾在這裏住過。池西不遠之處有一佛塔,這是眾猴用如來食缽采集蜂蜜之處;池南不遠也有一塔,是獼猴向佛奉獻蜂蜜處;池的西北角上尚有獼猴雕像。

佛寺東北方三、四裏處有一佛塔,這是毗摩羅詰舊宅的基址,往往顯現靈異。離此不遠之處有一神舍,看上去像是由磚砌成,但是相傳用石壘成,即是無垢稱長者稱病說法之處。離此不遠有座佛塔,乃是長者之子寶積的舊宅所在地。距此不遠還有一座塔,乃是庵沒羅女舊宅的地點。佛陀的姨母等比丘尼在此涅槃。

(2)木劄法普爾

吠舍厘遺跡

玄奘之所以千裏迢迢、冒死西行,就是希望能到那爛陀寺求佛法、取真經。可是,當離那爛陀寺僅有一步之遙的時候,玄奘卻停住了腳。麵對心中的聖地,玄奘何以遲疑徘徊?

那爛陀寺就在不遠的前方,玄奘必然是滿懷著急迫的心情往前趕,這一路雖然布滿了佛教曆史上的眾多勝跡,如佛陀涅槃的娑羅林,如佛陀初轉法輪的鹿野苑。可是這些地方,玄奘在遊記中留給我們的感覺都是匆匆而過,很明顯,他心目當中有一個更重要的地方在吸引他,那當然隻能是那爛陀寺。這段路上,玄奘隻在一個地方,給我們的感覺稍微做了一個比較長時間的停留,就是在此吠舍厘國之地。

吠舍厘,又譯為毗舍離、吠舍離,意為廣嚴,為釋迦牟尼時代著名的大城市,位於今天印度比哈爾邦首府巴特那的北部木劄法普爾地區的比沙爾一帶。佛陀在此城預言自己即將入滅,著名的維摩詰居士也居住在這個地方,是佛教八大聖地之一。佛陀滅度後百年,在此城中,耶舍比丘召集了七百名上座部長老,進行了第二次經典結集(又稱七百集結、毗舍離集結),造成上座部與大眾部的分裂,開始了佛教部派佛教時期。

這裏是佛釋迦牟尼說《毗摩羅詰經》的地方。而原作《毗摩羅詰經》在中國佛教當中有著極其特殊的地位,它可以說是大乘佛教中除了《大般若經》以外最重要的一部經典。此經為維摩詰所作,他是一個很富有的居士。其佛學修養很高,在佛學界有極高的名聲,很多菩薩居然都來向他請教佛法。此情況有些難以理解,不過,這樣的一個人物形象非常適合中國佛家教徒的心理——在中國,出家與我們傳統的儒學倫理和禮教是有衝突的,中國文化以忠孝為本,而入佛門要放棄很多世俗之事,對於漢族人這是一個很艱難的選擇。而在漢傳佛教中有一個特點,就是居士佛教特別興盛,像晉代的謝靈運這些人都是居士,在世俗界有很高的地位,同時僧人又對他非常尊敬。因而如維摩詰這樣既能夠身體不出世精神卻能出世的人,在佛學修養上卻達到了菩薩這個水平,無疑非常適合漢族佛教信徒的一種特殊的需要。

由於這部經傳說是由釋迦牟尼親口講述的,它的正當性和地位的崇高性自然不容置疑,所以此經很早就被翻譯成漢文。三國時期,有個月支族裔人支謙,他翻譯過此經,取名《維摩詰經》,分上下兩卷;十六國時期,另外一位與玄奘並列為佛教翻譯史上兩座高峰的西域龜茲僧人鳩摩羅什也翻譯過這部經,取名《維摩詰所說經》,分為三卷;在已經有了支謙譯本、鳩摩羅什譯本的情況下,玄奘之後又翻譯了一遍,取名《說無垢稱經》,共分六卷。這是同一部經,但篇幅越來越大。玄奘當然是個了不起的翻譯家,可是玄奘翻譯的好多佛典並不是最流行的。中國佛教徒閱讀佛家經典,往往會覺得玄奘的翻譯太忠實於梵文原本,不符合我們中國人的行文習慣,讀起來頗為拗口。而恰恰是這個不是漢族人的鳩摩羅什的譯本,讀者相對要多很多,流傳也最為廣泛,《維摩詰經》便是如此。而《維摩詰經》對我中國的影響,尤其對漢族的影響,怕是因人們難以體會而將其忽視了。

唐代著名詩人王維,所謂“南宗”畫風的開創者,他也是一個居士,同時也是藝術史上非常重要的畫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就是後人對王維詩歌的評價。作為佛教的信徒,王維的很多詩、畫作品都帶有明顯的佛教痕跡。如王維最有名的畫是雪中芭蕉,芭蕉樹長於雪地中,這完全違背自然規律了的,可因此產生了其獨特的寓意,“世間事物的短暫”之理突顯而出。

王維的詩集不能稱為《王維集》,而是叫《王右丞集》或者《王摩詰集》,這後一個名稱是因為他字摩詰。眾所周知,古人的名和字是相對應的,王維取這個名字,說明他(或者他的父親)很喜歡維摩詰此人,於是將“維摩詰”三個字拆開,作為自己的名和字。但是很不巧,“維摩詰”在梵文中是“無垢稱”之意。“無垢”譯為很幹淨、非常潔淨,“稱”即為相稱、勻稱。因而“維摩詰”的意思就是幹淨而勻稱,而將這些字眼完全加入名字裏就全亂了,王維成了王沒有,字摩詰就變成了又髒又勻稱,很勻稱的髒。

從此趣事可以揭示出維摩詰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也可以反映出中國士大夫在接受佛教當中的一種為我所取,卻不太顧及它本來意義的特點。

3、哈爾邦東南部

(1)摩揭陀國

摩揭陀國,周五千餘裏。城少居人,邑多編戶。地沃壤,滋稼穡,有異稻種,其粒粗大,香味殊越,光色特甚,彼俗謂之供大人米。土地墊濕,邑居高原,孟夏之後,仲秋之前,平居流水,可以泛舟。風俗淳質,氣序溫暑。崇重誌學,遵敬佛法。伽藍五十餘所,僧徒萬有餘人,並多宗習大乘法教。天祠數十,異道實多。

摩揭陀國,方圓五千多裏。城內居民很少,村鎮的住戶卻很多。土壤十分肥沃,莊稼生長繁盛,有一奇異稻種,顆粒粗大壯實,香氣、味道極好,光澤、顏色俱佳,當地人稱之為大人米。地勢低下潮濕,居地設在高處,初夏之後,仲秋之前,平地遍布水流,可以航行船舶。民風淳厚質樸,氣候溫和稍熱。崇尚學問,尊敬佛法。境內有佛寺五十多座,僧人一萬多名,大多信奉和研學大乘佛教。尚有天祠幾十所,外道信徒很多。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